同光三年春,后唐遣客使李嚴在完成了出使前蜀的使命之后,沿著蜿蜒的棧道走出了川蜀之地。 當他站在劍門之外的山崖邊,再次回首蜀中之時,綿綿山川在云霧之間時隱時現。此刻,遠在成都皇宮內的前蜀皇帝王衍還不知道,東面這位交好多年的沙陀老兄,已經開始暗地磨刀,準備隨時殺向自己腳下的這片天府之國、富饒之地。 前蜀和后唐,最終翻臉了倒不是前蜀方面大意,比起血戰十多年,剛剛滅掉后梁的后唐來講,前蜀這么多年休養生息,沒有經歷大戰爭,本身實力并不弱于后唐。 而且從李克用尚在的時期,雙方就作為抵御后梁的聯盟,關系也一直不錯,況且雙方并不接壤中間還隔著一個岐國,雖說岐國明面上歸順后唐,但畢竟還有高度自治,雙方的信任可不是短期就能培養起來的。 特別是后唐戰后亟需一段休養生息的時間,從后唐對前蜀示好交往的態度來看,前蜀高層也認為,按照常理來看,短期內,后唐不可能與前蜀翻臉,兵戎相見。 然而,有一句現代流行的話,古往今來,其實都很適用,那就是,一切皆有可能。 僅僅過了半年,后唐就動手了,同光三年九月十八,后唐六萬大軍開拔啟程,踏上了討伐前蜀的征程。 古時出師必然有名,而后唐打前蜀的原因很簡單,出使前蜀的那位李嚴先生,給后唐皇帝李存勖說,前蜀那邊看不起咱們,說話難聽。 這就行了!左右都是要打你,哪兒那么多大道理。 后世將后唐立國不到三年便匆匆興起的這場滅國之戰,歸結為李存勖的統一方略。作為一直標榜繼承唐朝衣缽的后唐,不統一無法面對天下,而北方初平,收復巴蜀之地,然后沿江南下平滅楊吳,橫掃閩粵,確實是一個歷史上常見的統一流程。 然而在這場滅國之戰的行營名單當中,我們還看到了后唐高層的一些更深層次的布局。
皇位繼承的敲定同光三年正月,在唐莊宗巡幸魏州回駕洛陽期間,朝廷冊封了皇室內所有年幼未出閣的皇子,一時間,宮城之內皇子盡數為王,那么誰是皇位繼承者?則成為后唐上下矚目的大事。 唐朝自太宗時期開始,立嫡立長就沒貫徹好,后期一幫子宦官們又跟著起哄摻和,因此皇位繼承的問題,一直不確定,這也使得每個皇帝身后,多有宮廷動蕩發生。那么作為繼承唐朝衣缽的后唐王朝,這個問題該如何處理呢? 后唐皇帝李存勖,這個當年在晉陽府內,曾經歷過立儲風波,還差點兒命喪叔父陰謀之下的男人,在面臨后梁集團因皇位廝殺最終衰亡的殷鑒之后,對于及早定下皇位繼承人這件事情,也很上心。
朝廷所任命的討伐前蜀統帥,是年幼的魏王李繼岌,這就釋放了一個非常敏感的信號,魏王成為后唐王朝接班人的可能性非常大。 因為在唐代安史之亂時期,廣平王李俶就曾被任命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后來即位代宗;而唐昭宗時期也曾以輝王祚為諸道兵馬元帥,后為哀帝。 這種操作成為了唐代太子人選的一個潛規則,只要此番征蜀得勝歸來,他被冊封為太子的可能,基本上就是板上釘釘的事兒。 后世多稱魏王繼岌為后唐太子,事實上一直到李繼岌身死,他這個太子名分一直沒有落到實處,只不過天下都認為他若不死肯定會是太子,所以后世之人也多以太子稱他罷了。 除了皇嗣繼承之事,其實這次征蜀戰略方面,后唐高層還玩了兩手陰的。 那就是消耗后梁投降集團和岐國的實力。 后梁集團的集體詔安,讓后唐高層感到壓力眾所周知,后梁王朝是被后唐軍隊偷襲斬首而亡的。當后梁軍隊掘開了黃河,準備困死南面的鄆州的李嗣源之后,再在黃河以北干掉后唐主力,卻萬萬沒料到,李存勖冒險領著后唐軍隊提前越過黃河,進入到了中原腹地。 而后梁主力在得知后唐偷襲之后,面對滾滾黃河,也只能望洋興嘆,無法救援。在后唐前鋒李嗣源父子兵臨城下的威脅之下,汴梁城的封丘門被偷然打開,京都失守。 萬般無奈之下,后梁皇帝朱友貞只得自戕,皇帝死了,留下了一批群龍無首的將領們,在不知道今后為誰而戰的尷尬情況之下,后梁軍將們成批次的向后唐朝廷投降,使得后唐在接收后梁地盤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兵不血刃的節奏。 雖然沒有費多大勁就吃下了后梁,但這么龐大的投降勢力,也讓后唐皇帝實在有些不安,如何平衡和壓制這股龐大的勢力,成為了李存勖等人要考慮的問題。 因此,在這次征伐蜀地的行營當中,代北集團的核心勢力李嗣源等人都沒有參與,反倒是張筠、毛璋、董璋、沈斌、卓瑰等一眾后梁降將卻成為了此番進攻前蜀的主力軍。 這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消耗戰,與后世《水滸傳》中對待宋江等人詔安后派去征討方臘一樣,讓這些后梁將領去打前蜀,既能對后梁投降勢力進行消耗,也是對他們是否真心歸順的一種考驗。 同時,在這份行營名單當中,我們還能看到了西面的岐國一把手李曮,他成為了糧草轉運使,而鳳翔這個地方,自然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糧草供應基地。 岐國不敢不當冤大頭從關中進攻蜀地,后唐沒有選擇從扶風、郿縣進軍,然后通過褒斜道進攻川蜀的軍事路線,而是取道大散關,以鳳翔為基地南下進攻的路線,就是專門利用鳳翔的物資便利。 鳳翔岐國政權,在李茂貞的統治之下,一直都很倔強,只是在后唐滅梁之后,被后唐強大的軍事給嚇著了,被迫屈服臣屬,即便如此,其依然保持著高度獨立性,后唐的勢力一直很難延伸到這里。 因此后唐朝廷此番借著征蜀,趁機消耗鳳翔物資、人力,從而使得鳳翔方面再無抵抗后唐中央的力量,這也是后唐高層實施的一個戰略弱化鳳翔的手段。 面對數萬大軍,李曮敢不當這個冤大頭? 然而畢竟是滅國之戰,六萬大軍,人吃馬嚼,行營軍帳,都不是個小數目。從后面李曮“竭鳳翔積蓄以饋軍,不能沖、人情猶恐”就能看出,這一仗算是把鳳翔底子給掏空了。 一場戰爭,交織著各方的利益和布局,后唐伐蜀之戰,看似是一盤精心布置的棋局,只不過世事難料,迅速征服前蜀的喜悅還未消散,后唐莊宗卻突然遭遇背叛,身死國亡,所有的榮譽和陰謀,頃刻之間,都隨之消散,徹底湮沒在了歷史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