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秋冬進補,春天打虎”,秋冬季體內代謝下降,體力消耗減少,此時進補不僅能固本培元,使身體正氣恢復,而且有利于驅病祛邪,使身體能進入到最佳的狀態。 隨著天氣一天天變冷,很多人已經開始了進補,但秋冬季節的進補其實很有講究,如果稍不注意陷入誤區,反而可能越補越傷! 1 切忌進補過急 有的人一看天氣冷了就開始直接進補,結果發現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還越補越不舒服,這是因為進補前沒有調理好身體。所以趁現在冬天還沒到,先做好鋪墊,冬天進補時才能更好地發揮效果。 《養生堂》專家,北京中醫醫院消化科主任張聲生教授介紹,很多老年人都有脾虛夾濕的問題,這類人冬季進補前要先解決濕邪的問題,否則直接進補不但不能補養身體,還會加重脾的負擔,使人越補越沒精神。 脾虛夾濕體質的特點: 如果您有上述癥狀,建議在進補前先健脾祛濕,調整身體。張教授推薦了一種好食材,就是我們常吃的薏米,生薏米重在祛濕,炒熟的薏米重在健脾,兩種薏米加上少量粳米煮粥,服用兩周左右,就可以為進補打下基礎。 炒薏米的做法:鍋中不放油,倒入適量薏米,小火不停翻炒,炒至金黃色即可,整個過程需要20分鐘左右。 2 切忌補不對癥 進補是件因人而異的事,要根據個人體質選擇合適的方法,切忌盲目跟風,亂用藥材。每個人體質都有所不同,尤其是老年人,往往體質有偏頗,不辨體質就盲目用偏方,只會適得其反。所以在進補前,建議大家先咨詢醫生,弄清楚自己是什么體質,身體上有哪些問題,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合適的方式來進補。 3 切忌忽視食補 有句話說“藥補不如食補”,我們的日常飲食中有很多食材營養豐富,其實也是進補的好材料,而且和藥補相比,食補的適用性更強。 但是食補并不等于簡單粗暴地吃各種大魚大肉、喝高湯,下面這三個小誤區要避開。 1.多喝高湯可大補 長時間燉煮出來的肉湯、魚湯顏色濃郁,香味濃稠,很多人就認為營養全在湯里,多喝這些高湯就能補身體。 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高湯味道鮮美的原因是里面含有大量有機酸,但是這些有機酸并沒有什么營養,而且還含有大量脂肪,吃多了反而會引起肥胖、增加三高風險等各種健康問題。 正確的做法是應該把湯里的肉和蔬菜吃掉,才能起到進補作用。 2.重魚肉、少蔬果 很多人認為肉類營養豐富而忽視了蔬菜水果的作用,尤其是秋冬季,吃點熱騰騰的肉菜骨湯也更加滿足。 魚、肉等蛋白質豐富的食物營養確實豐富,但是食用一定要適量。秋冬季節穿得厚、運動少,腸胃蠕動也慢,不少人會出現便秘的情況,過量食用大魚大肉反而會加重這一癥狀。多補充新鮮的蔬菜水果,可以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有助于緩解便秘。 3.無病亂進補 專家介紹,秋冬進補更適合身體虛弱或者平時有較強腦力、體力勞動的人,如果本身營養就不缺乏,進補的意義不是很大,進補過度還容易造成血糖、血脂、血尿酸指數升高。 對于身體健康的人來說,秋冬食療進補不太需要額外補充,關鍵是要注意飲食均衡。 秋冬進補雖然要根據個人情況來進行,但也有些通用的原則,牢記下面這三點,進補不傷身。 1 多吃溫潤食材 秋冬季節天氣干燥,適量多吃些溫潤、清潤的食物,有助于緩解秋燥。 江蘇省中醫院治未病科主任商雪濤推薦了百合、蜂蜜、芝麻、牛奶這些有助于潤肺的食材,牛羊肉、大棗等比較溫的食材同樣適合。 2 選擇對癥膏方 膏方對于治未病也有著不錯的保健效果,可以防病、強身。 在選擇膏方時,關鍵要認清自己的體質。比如冬天怕冷、陽虛的人群,可以選擇有溫陽功效的膏方;氣虛乏力的人群選擇人參、黃芪等有補氣功效的膏方。 3 推遲晨練時間 除了藥補、食補外,秋冬季節強身健體依然離不開運動,但因為氣溫較低,為了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建議有晨練習慣的中老年人推遲鍛煉時間,避開寒冷的早晨。 秋冬季節天氣干燥,不少人喜歡喝些湯水來潤燥,下面給您推薦兩款經典的養生湯,不僅降燥,還能補身。 1 黨參黃芪燉雞湯 食材:母雞1只、黨參50克、黃芪50克、紅棗10克,姜、料酒、鹽、味精適量 做法: 1.母雞洗凈,紅棗洗凈去核,黨參、黃芪洗凈切段。 2.將雞和配料、調味品放入燉盅內,加適量水,燉至雞肉軟爛即可。 黨參有益氣生津,養陰生津的作用,黃芪可以補五臟、補氣血,兩者搭配食用時,黨參還能去掉黃芪的熱。這碗湯可以健脾胃、補身體虧虛、益氣養血,適合身體虛弱的人群和老年人食用。 2 紅棗香菇烏雞湯 食材:烏雞1只、紅棗、香菇、黑木耳,姜、料酒、鹽、適量 做法: 1.烏雞洗凈切塊,放入鹽、料酒、姜片腌制15分鐘。 2.配料洗凈加入,倒入適量清水,放入鍋中大火蒸至水開,再轉中火蒸30-45分鐘。 3.用筷子能輕松戳爛雞肉即可出鍋食用,注意蒸的過程中不要把水蒸干。 烏雞可以補身體虧空,搭配紅棗常用來調和營衛,益氣補血,這道湯還有明目養肝的功效。 重要通知 微信又更新了版本,擔心親們找不到養身廚房。按照下圖操作,就能隨時看到小廚的養生知識和菜譜了~ 1 首先滑到文章頂部,找到藍色的“養身廚房”幾個字,點擊藍字。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