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的體內,并不存在丁丁骨。需要的時候,完全依賴于海綿體的大量充血。但在自然界中,不少哺乳動物的體內都長有丁丁骨,就連人類近親的絕大多數靈長類動物都有。 那么,為什么人類沒有丁丁骨呢?人類是一開始就沒有丁丁骨,還是在進化過程中失去的呢?丁丁骨有什么作用,沒有丁丁骨是一種進化優勢嗎? 丁丁骨的起源 根據化石記錄,哺乳動物最初起源于2.3億年前的三疊紀,與恐龍差不多在同一時間出現??铸堅诖撕笠粌|多年里迅速崛起,成為主宰物種。雖然同時期的哺乳動物十分弱小,體型通常只有幾厘米,但它們在不斷進化,以更好地適應環境。 一開始,哺乳動物并沒有丁丁骨。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推測,在1.5億至1億年前,一些哺乳動物進化出了丁丁骨。在那時,靈長目和食肉目(比如熊、豹、虎、狼)還沒有分開進化,它們擁有共同祖先。 到了8500萬年前,靈長類動物進化出來,它們身上自然也會長有丁丁骨。由此可見,人類的靈長類祖先其實是有丁丁骨的。經過幾千萬年的進化,演化出了多種多樣的靈長類動物,丁丁骨也仍然保留下來。 丁丁骨的作用 丁丁骨是非常奇特的存在,這根骨頭是獨立的,不與身上的骨架相連接。平時,這根骨頭懸浮在尿道的上方,一旦要使用,它就會被推入丁丁中,這種操作隨時都能進行,所以有助于繁殖后代。 雖然一些哺乳動物的體型很小,但它們的丁丁骨卻可以很長,例如,嬰猴的體長只有十幾厘米,但它們的丁丁骨可以達到體長的十分之一;海象的丁丁骨更是可以長到體長的六分之一,達到56公分。而史前海象的丁丁骨更長,已知最長的丁丁骨化石可達1.4米。 在目前地球上,黑猩猩是人類最親近的物種,在600萬年前擁有共同祖先。但在如今黑猩猩的身上,還長有丁丁骨,沒有丁丁骨在靈長類動物中是非常罕見的。 自人類與黑猩猩分開進化之后,基因突變不但讓人類失去了一對染色體,也讓人類失去了丁丁骨??茖W家推測,人類的丁丁骨早在70多萬年前就已經退化掉。 人類為何會失去丁丁骨? 《皇家學會學報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刊載的一項研究[1]表明,人類失去丁丁骨的確切原因還沒有定論,可能有多種原因共同促使。因為沒有那根骨頭之后,丁丁不會留下化石,所以很難解釋這背后的原因。 一種可能性是因為人類的持續時間太短了,沒必要有丁丁骨。對于有丁丁骨的哺乳動物,其持續時間都在3分鐘以上,最長可達1小時。丁丁骨的長度與持續時間似乎是成正比的關系,越長就會越久。然而,人類的平均持續時間不到兩分鐘,所以丁丁骨似乎沒有什么必要。 另一方面,人類的擇偶競爭并沒有動物那么激烈。動物在繁殖季節,將會面臨激烈的擇偶競爭,只有那些擁有強大丁丁骨的雄性才能取得先機,更長的持續時間有助于自己的DNA延續,因為雌性通常會尋找多個雄性來繁衍后代。 相比之下,人類的擇偶競爭就沒有動物那么激烈。人類從很早開始就進行一夫一妻制,他們互相陪伴的時間要遠遠多于動物。而且人類沒有發情期,一年四季都可以進行。 在沒有丁丁骨之后,繁殖后代全靠充血,這更能反映出身體強壯與否。雖然丁丁骨消失,即便在正常的情況下,丁丁也可以一直懸掛在體外,這樣能夠直觀地吸引異性。 此外,《自然》(Nature)刊載的一項研究[2]顯示,通過基因編輯技術讓小鼠長不出丁丁骨,結果它們的大腦容量明顯變大。這也許意味著人類失去丁丁骨帶來的一個好處是讓大腦變得更加發達。 不管怎樣,人類確實在進化過程中失去了丁丁骨,至于確切原因目前并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樣的進化結果確實帶來了一些優勢。對此,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 參考文獻 [1] Matilda Brindle, Christopher Opie, Postcopulatory sexual selection influences baculum evolution in primates and carnivore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016, doi: 10.1098/rspb.2016.1736. [2] Cory Y. McLean, Philip L. Reno, Alex A. Pollen, et al. Human-specific loss of regulatory DNA and the evolution of human-specific traits, Nature, 2016, 216-219. |
|